生魚片的選擇

 

 

    日前報章雜誌大篇幅報導生魚片灌一氧化碳的新聞,許多海鮮餐廳及日式料理餐廳一夕之間風聲鶴唳,生意一落千丈,基隆、蘇澳、東港等各地生魚片大宗漁市的生意也掉了好幾成,眾家老饕食客無不聞風變色,舉箸維艱,嗜食生魚片者更是因此為之裹足不前。唯有少數悍不畏死;或是對生魚片料理有深入認知者,無不趁此機會撿到大便宜,大啖優質好貨色,一逞口腹之快。胃袋滿足之餘不免感嘆台灣現今一窩蜂之現象如此甚囂塵上,大家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反正馮京當作馬涼,你說他說我也跟著說,以訛傳訛,越演越烈。到底生魚片位什麼要灌裝一氧化碳?如何灌裝?有何差別?如何分辨?似乎大家也是不甚了了。為此筆者不吝將自己十數年的經驗整理出來以饗各位讀者,希望能夠減少一點迷思,不要再人云亦云了。

 

    首先要談談一氧化碳對生魚片的作用,其實不只在生魚片上,對其他肉類及生物也有同樣作用。各位讀者不知道有沒有注意過社會版新聞,最近有很多自殺的新聞?都是在車子裡接排氣管或是在家裡緊閉門窗之後燒炭自殺的。這一類自殺案件其死因都是一氧化碳中毒。冬天到了的時候,寒冬來臨在家裡吃火鍋,使用瓦斯爐或棒棒爐也要記得打開一點門窗保持空氣流通新鮮。我們知道空氣中有五分之四是二氧化碳,五分之一是氧氣,一氧化碳是一種不穩定的結構,在空氣中會吸取氧氣的一個氧分子而變成二氧化碳,人就會因為缺氧而死亡。這一類的案件在判定死因的時候,法醫鑑定的依據就是皮膚的顏色,在缺氧的環境下,人的皮膚會呈現粉紅色澤。

 

    從生魚片的選擇講到一氧化碳中毒,似乎有點偏離主題,但實際上這兩件事情之間有相關的連貫。要使一氧化碳造成中毒事件,一定要有密閉的空間,同理要使一氧化碳在魚肉上起作用,也一定要經過密封包裝的過程。光是這一點,就已經將大部分我們在市場看到的新鮮魚類剔除在外,其實大部分的魚類都沒有這樣的顧慮,台灣使用這項技術最多的,是號稱台灣鯛或是潮鯛的真空包裝魚片,其實也就是海水養殖的改良種吳郭魚啦!還有就是超低溫冷凍,真空包裝的切塊鮪魚;包括黃鰭鮪、大目鮪及黑鮪。

 

為什麼要用一氧化碳灌裝?說來其實簡單,吳郭魚是白身魚,在處理過程中剔除魚皮之後,魚身上會有ㄑ字型條紋的紅色血肉,包裝之後再經過一氧化碳的灌裝,肉色就會呈現美麗的粉紅色澤且半透明狀,不但賣相佳而且保存期限也可以因此延長。鮪魚之類的紅肉魚因為肉質裡面富含血紅素及鐵離子,極易氧化變色,一旦氧化肉色暗沉發黑,絕對不利於銷售及食用,甚至在冷凍溫度不夠低的狀況下,甚至出現褐變肉及綠變肉的情形!!因此加入一氧化碳,多少可以降低這種情形發生。

其實一氧化碳的故事就是這麼簡單,說穿了一文不值,對消費者而言,吃魚是用嘴巴在吃,不是用眼睛在吃,(又不是吃冰淇淋說...)不要相信眼睛看見的美麗色澤,我寧可相信自己的齒舌口感,顏色、光澤可以造假騙人、一片生魚片的油潤度、脆度、磯香味以及咬勁卻是絕對無法騙人的,當你把一片魚放進嘴裡的時候,什麼東西都騙不了人!!

 

    或許你會告訴我,吃生魚片不是要沾哇殺米醬油嗎?的確是,但是對我而言,我在選購魚貨時的試吃,我可是什麼也不沾的,簡簡單單的一片魚,最能夠嚐出它的原味所在。事實上沾魚的調味料有很多,可不只刷哇殺米醬油一種。

 

冬天的魚因為水溫低,魚身上含脂量豐富,吃魚的油脂肥碩。這一陣子天氣漸暖,許多魚種過完產卵期之後也逐漸退油,春夏季節吃魚,主要吃口感及甜味,我通常選擇剝皮魚、笛鯛、鱸魚這一類的白身魚來做料理,找的到的話,牛尾魚也是一項不錯的選擇,片成非常薄的薄片,冰鎮一下,捲洋蔥絲或是細蔥(蝦夷蔥)灑上芝麻,沾水果醋或是日式和風醬,再擠上一滴檸檬汁,入口清冽甘香,絕對讓你對生魚片的印想從此改觀,如何?下次試試看吧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