鰹鮪魚類的料理

各位讀者還記得雜誌第二期有一篇搶攻三仙台的磯釣報導嗎?那一趟上礁實在是辛苦,也沒釣上什麼好東西,倒是大家接二連三的拉上幾尾巴鰹,雖屬磯釣外道之流,大夥拉的不是很用心,隨便弓魚、引拔,掉進水裡也不是太在意,實則我心裡有點可惜,話說鰹鮪之類,雖然是台灣傳統心目中說的臭粗(腥)魚類,但是只要趁著新鮮處理得當;料理得法的話,卻是自有一股甘香風味,其鮮甜之處,實在是為其他魚類所不及的呢!

鰹魚之類,在台灣沿海有五種之多,分別是正鰹(Katsuwonus pelamis,俗名倒骨)、巴鰹(Euthynnus affins,俗名花煙、煙管仔、四點煙仔)、平花鰹(Auxis thazard,俗名煙仔、油煙)、圓花鰹(Auxis rochei,)以及齒鰹(又名東方狐鰹,Sarda orientalis,俗名煙仔虎)。正鰹與齒鰹一般而言較偏外洋性,但是像高雄二港口或是蘇澳北提等大型港口外堤也都可以釣獲。在這春夏之交的季節裡,經常在沿岸各岬角尖端洄游出現,追逐苦蚵仔或是硬鱗仔等小魚為食。經常誘餌灑著灑著,就會一整群衝進來像魚雷一樣,把別的魚都嚇的四處逃竄。吃餌乾脆又力氣超大,得花上一番功夫才能擺平。拉起來之後要先放血,,順便把魚腮拔除內臟拉掉,然後仔細用碎冰冰好,回來再來料理它。

新鮮釣回來的鰹魚,非常適合作生魚片料理;(除了圓花鰹以外。圓花鰹一般只作為柴魚的原料或是熟食,不作生食。它的血合肉部分特別厚,約佔魚體三分之一,許多日本圖鑑也指出它的肉有弱毒性,生食會引起輕微腹瀉。)鰹魚在切開的時候,盡量少接觸魚肉,不要在魚身上過多碰觸,鰹魚類的肉質非常柔軟,過多的切割碰觸經常弄碎魚肉,也使魚的味道變差。用三枚切法快速的剖開魚身,再將左右兩片魚肉分成上下各兩路,帶有表皮的一面不必切除,只要將肋骨及魚刺切除之後,用鐵籤穿串之後,快速的在爐火上燒烤三十秒,(家裡如果有噴燈更好,可以烤的更均勻。)直到表面略微焦黃起泡,泛出油脂,立刻把魚肉浸到冰水裡退熱,以免過熟。在取出來用廚房紙巾拭乾水份,就可以切片上桌了。

關於肉質的評價,各種鰹魚只要新鮮,幾乎都好吃,正鰹的體型最大肉質最柔軟,味道接近鮪魚。巴鰹肉色最艷,呈鮮紅玫瑰色,飽含脂肪時還可以看見肉中雜有白色絲狀的脂紋,口感也較為脆嫩帶有咬勁。平花鰹肉色較深褐,帶有脂肪時也甚美味。齒鰹最容易辨認,吻部較圓且有牙齒,肉色較淡,偏粉紅色類似旗魚的色澤,血腥氣較其他三種為淡,肉質柔軟帶有海水味。齒鰹最特別的是生熟食均宜,切塊加蔥薑紅燒也好吃,或是清蒸熟後弄碎,加胡椒鹽調味,再泡在沙拉油裡做成油漬海底雞,都很美味。還可以夾麵包當早餐呢!(嘿嘿!現在知道海底雞罐頭怎麼做了吧!?)

回過頭來說生魚片,上桌時我慣用洋蔥切細絲墊底,烤過的鰹魚搭配洋蔥非常對味,用日本的八重切法,先切一刀深及魚身一半但不切斷,第二刀再切斷成片,擺在洋蔥絲上,再灑上剁細的蔥花及薑末,淋上水果醋汁輕輕拍打一下入味,喜歡口味重一點的加上切薄片的大蒜也行,一道極為適口,讓人忍不住一塊接一塊的燒霜鰹魚就上桌啦!!

在日本當地,快速燒烤的動作會用燃燒稻草取代爐火,燒稻草火力大而快速,一方面又有稻草香味,鰹魚切片上桌食用時特別切的厚一點,就是一道豪氣十足,屬於漁家私房菜的土佐風燒鰹魚,吃的時候,小心太過美味,不要咬到自己的舌頭喔!!